9月22日上午,第二届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会议在北京大学开幕,来自美、英、德、法、日、西、葡、韩等国的二十位国外著名学者和国内一百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
会议由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高能量密度物理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IFSA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分中心主办,会期三天。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贺贤土院士担任会议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陈十一院士以及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R Pual Drake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高能量密度物理主要研究能量密度约大于每立方厘米10万焦耳条件下物质行为和自然现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充满新物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交叉前沿领域。高功率激光器、Z箍缩装置、天体观察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等技术发展,为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天体物理模拟和地球内部动力学实验室模拟,以及温稠密物质特性、强场下原子行为和超高能粒子加速、辐射流体力学、可压缩流体不稳定性和湍流等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热点。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的发展,不仅帮助人类深入了解高能量密度极端条件下物质行为和自然现象的规律,而且也为一些重要的大科学工程和高科技应用与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本次大会围绕惯性约束聚变物理及辐射流体动力学、高能量密度条件下物质特性包括温稠密物质性质、强场粒子加速、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强激光场中原子物理、实验室天体物理、高马赫数可压缩湍流和流体不稳定性、高能量密度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展开交流,会议包括72个全体和分组报告,以及20个粘贴报告。
会议主席贺贤土院士表示,上次会议2012年也在北京召开,通过上次和本次会议交流,不仅对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且使我国在此领域研究产生国际影响。
第二届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会议开幕前一天,在北京大学还成功举办了题为“未来聚变能源展望——科技和现实的碰撞”的“黉门对话”活动,贺贤土院士、张维岩院士、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Juan C. Fernandez博士等向百余名爱好者介绍了聚变研究的亲身经历及思考、讲述中国及美国惯性约束聚变的发展和现状。来自中、美、日的七位知名科学家就聚变能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开精彩的对话。“黉门对话”是北京大学为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术思想对话和启迪科学精神而设立的专家主题论坛。这次“黉门对话”活动,展示了高能量密度物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前景,鼓舞和激励青年学生致力于高能量密度物理学科前沿和重大应用研究。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12月23日,承担了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相关的重大研究课题四十多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成立7年来,发表SCI学术论文700多篇,现已成为我国在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能量密度凝聚态物理(包括温稠密物质物理等)、新材料探索和模拟设计、强激光作用下原子物理、强场下高能带电粒子加速物理、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可压缩流体湍流和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现象、计算科学等。在中心基础上,获批成立了高能量密度物理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应用基础技术基地(北京大学)、教育部惯性聚变科学与应用(IFSA)中心北京大学分中心等。2012年10月18日-21日,第一届“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会议”成功举办,是首届在中国召开的以高能量密度物理为主题的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