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科普”跨界科学传播研讨会深圳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15-10-23 16:15:21

 

2015年10月22日,2015“大科普”跨界科学传播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大会从“科普研究、科学教育、科幻创作、科学出版”四大主题,交流分享国内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研讨新形势下科学传播的创新方向与模式,共议如何“让科学流行起来”。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中国遗传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张小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上海市遗传学会秘书长卢大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奖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裁柳建尧,果壳网副主编吴欧等数十位著名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幻作家出席会议。  
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院士主持会议,他指出,“大科普”就是希望“请大家,纳大气,为大众,办大事”,以科学“求真、求善、求义、求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姚英学教授致辞,表示要把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普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发挥更大作用。杨文志部长随后作了题为《科学传播跨界与科普感知》的主题报告,提出要素创新与融合创新双引擎驱动下的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大咖跨界话科普 生命科学叙未来  
张小为主任主持“科普研究”专题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解读中国科学传播研究。王渝生教授分享了对科普的八点感悟,指出“未来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基因、生命科学将成为新时代的标志,他强调“科学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重要功能,呼吁全体科普工作者共同努力。王康友所长以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科普工作的优势,他认为进一步将科普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科普的正面效用。  
央视新科动漫的曹天元从媒体传播的角度介绍《科普的大众传播》,有别于其它专家提出的“科”,曹天元更重点介绍了“普”,在他看来,“科学传播是一种娱乐产品”,“科普是广告、公关和运营”。他建议科普工作者应该把握大众心理学,学习广告行业的宣传、公关的技巧和策略。 
 
科学教育绘未来 科幻作家谈创作  
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谢湘女士主持科学教育专题环节。李象益老师在此环节中表示,互联网和科普教育要深度融合,包括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泛在教育和新媒体技术推动的科普教育,使民众具有科学的思维。  
《新发现》青少年版主编陈怡嘉主持随后的科幻创作环节,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表示,科幻作品除了能让人们获得对时代的认知、科技变化的思考外,还能培养人们科学思考的意识。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韩松认为科学和媒体要统一、合力,这是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刘兴诗教授指出“大科普”要从宏观的角度上看问题,要跨学科找结合点。  
对于科幻作品的真(科学)与美(幻想)的两面性,科幻作家宝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列举科幻中的各种“反科学”形式,提出科幻既不是单纯的科普形式,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学类型,而是科技参与塑造之美。 
 
出版行家论传播 准确生动是基础  
“科学出版”环节由科学出版社交叉科学分社社长李敏主持。柳建尧以《生活大爆炸》的流行和《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一书的诞生为例,提出科学要有趣、要符合社会需求,科普不仅是一个科技界的事业,而是一个全社会的产业。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原副社长熊蕾从资深媒体工作者的角度,介绍科学传播的四大要素:要和科学相关、要有科学依据、要准确、要吸引人,她特别强调了“准确性”作为基本的特征在科学传播中是不能丢弃的。  
此次“大科普”跨界科学传播研讨会在科普工作者、科幻作者、科学教育者、科学家的友好交流中结束。这也为中国科普工作的推广、科幻的作品成为主流、科学教育及出版工作的进步奠定基础。相信在众多专家的齐心努力下,“让科学流行起来”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推荐会议